肉身哲学:心智源于大脑而并非客观存在

传统西方哲学认为心智是脱离大脑的,大脑只是作为实现心智的工具。而乔治·莱考夫提出的“肉身哲学”则重视身体和大脑对心智的塑造作用,并论证了人类中包括数学、理性、因果等概念并非物质世界本身所具有,而是心智的产物。

如果想深刻了解肉身哲学及其衍生的理念,需要事先对 物质决定意识 观念有一定理解,并知悉现代认知科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知识浓度高,阅读时须放慢速度,对每一字句要进行辩证思考。

本文只是对其中一些理论进行总结,但原文中有助于理解的大量举例论证和理论逻辑分析未能全部写出。原文出自约翰·布罗克曼编著的《心智》的一个章节。

色觉的神经生理机制、视锥细胞以及与颜色有关的神经回路决定了颜色分类体系的结构。颜色与颜色分类并不存在于外部世界,它们一方面是物体的波长反射比与光照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视锥细胞与神经回路相互作用的产物。由此,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构建了颜色的概念以及基于颜色的推理。

人并不是漂浮在宇宙中的非具身概念、非具身理性以及非具身数学的工具。每一个具有身体的人都拥有无穷的价值,我们是来源,而不是容器。这使得身体具有了无穷的价值,它是所有概念、理性和数学的来源。

这些概念、理性和数学并非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而是通过心智产生的。可通过色觉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论证:颜色本来是不存在于外部世界中的,但大脑通过物体的波长反射比与光照条件相互作用构建了颜色的概念以及基于颜色的推理。

心智天生是具身的。

大多数思维是无意识的。

抽象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

“具身”意味着心智是大脑的产物,是大脑塑造心智的。心智不能独立于身体和大脑的无意义符号操作来表示,且大脑并非只是提供了实现心智的工具。身体与大脑的感觉运动系统最终产生并决定了概念结构和推理机制。

“大多数思维是无意识的”。正如在之前我推荐的《如何做出正确决定》一书中阐明的那样,我们的主观意识是无法感受到大部分思考活动的,例如打羽毛球时对羽毛球落点的精确预测、对美的直观感受、聊天时不必进行复杂语句组织的脱口而出,许多平淡且顺理成章的行为,都暗含着大脑背后复杂的隐性思考。

这里的“隐喻”不是在诗歌中采用的一种无足轻重的修辞手法(原文如此),而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机制。

哲学应该从以实验为依据、负责任的立场出发,重新开始发展。年轻的哲学家们应该感到非常兴奋。哲学绝对不会消亡。哲学家必须重新进行思考,将有关具身心智的实证结论纳入考虑范畴。哲学思考的是有关人类存在的最深层的问题,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了,哲学的前景令人激动。

作者认为当前西方哲学没有实证基础,是先验哲学,并提倡应该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尤其是应该从实证方法研究哲学本身,从而为哲学带来科学的视角。

每位重要的哲学家似乎都会把一些隐喻当作永久的、不证自明的真理,然后采用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顺着这些隐喻的蕴含关系导出结论,有时这会导向一些非常奇怪的观点。柏拉图的隐喻蕴含着哲学家应该管理国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蕴含着真空不可能存在的4个理由;笛卡尔的隐喻蕴含着思想完全是非具身的,且所有思想都是有意识的;康德的隐喻导出了这样的结论:世界上存在普遍的理性,它决定了所有的道德法则。哲学家们采纳的诸如此类的立场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将普遍隐喻当做真理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后得到的结果。

人类是神经构成的生物。大脑从身体其他部分获取输入,我们的身体形态及其发挥功能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用以思考的概念。我们只能思考大脑允许我们思考的内容。

请多读几遍。这句话包含多个认知科学的共识。意志并非自由的神经学原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大脑的本质就是对输入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后输出,而所谓自我感觉只是一种错觉(参见行为心理学)。初中我学习牛顿力学时,提出“我们没有自由意志”的想法,被周围同学嘲笑为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在高中我小心翼翼的表达这个观点时,也鲜有认同。这可以理解,如果不是循序渐进,这种观点确实不可思议,具有很强的冲击性。但如果去了解认知科学,这种观点就应当是常识和公理,唯物还是唯心之类幼稚的问题便会不攻自破。

隐喻似乎是一种神经机制,它使我们能够适应感觉运动活动中使用的神经系统,从而创造出各种形式的抽象推理。

我们的身体、大脑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具体互动赋予了我们进行思考或理解的能力,同时塑造并局限了我们能够思考什么,或者能够理解什么。

在描述时空的特征时,爱因斯坦就像之前的牛顿一样,使用了常见的隐喻,将时间看成一种空间维度。当前的时间和位置被隐喻地概念化为四维空间中的一个点,而“现在”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为了使时空存在曲率,时间轴必须是延展的,它不能只是“现在”这一个点。如果时间轴需要足够长以形成空间时间的曲率,那么除了现在,时间轴必须包括未来和过去。正如哲学家反复观察到的那样,这似乎意味着至少一部分未来和过去是与现在同时存在的。如果未来存在于现在,那么宇宙便是确定性的。坦率地讲,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的观点看起来是可笑的,但是时空的曲率似乎暗示出这个观点。

书背后的广告
“未来,属于终身学习者”

虽然是一个广告,却可以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

读书,不仅要读文学类书籍,更要读哲学、心理学、脑科学、未来学、经济、政治、博弈论等理论书籍。

欢迎来到Yari的网站:yar2001 » 肉身哲学:心智源于大脑而并非客观存在